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实现了官方目标,并不意外。在通货膨胀率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17年继续保持既往经济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中央政府手里的利率调控、财政收支调控以及影响地方投资的“窗口指导”手段,都有比较大的使用空间,足以使经济增长率不至于低过6%。
按购买力平价考量,中国经济总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按人均计算相当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按不变价格计算)。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有过几个经济快速增长...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十分重大。我国农业增加值虽然只占国民经济总量的9%左右,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远超自己的数量范围。农业全产业链增加值的国民经济占比应该在20%左右。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改革还会影响到社会政治领域。今后究竟怎么改?中央新近发布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一种思路,很值得关注。
从多年来农村政策演变的脉络看,新的改革意见有两点值得关注和分析。...
中央两办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之后,舆论给予高度关注,反映了全社会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热情期待。笔者注意到,一些朋友对这一文件的解读或者不很准确,或者未能理解文件的现实针对性,更有朋友误以为文件的发布在短期内就有某种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应凤凰网编辑的邀请,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权分置基本架构早已成形
在此项文件正式发布前,农地三权分置的表述已经见诸一...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不同乡村地区连续发生多起村民冲突恶性案件,使乡村社会治理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再度引起人们关注。每一个案件的发生都有具体原因,其中不乏涉案人员本来具有的引发犯罪的潜在心理问题。对每一起案件的责任认定自然要通过司法程序由法庭作出最后裁决,我们也希望法庭裁决能伸张社会公义,为公民遵守社会公序良俗提出指引与警示。同时,我们也不免要深入思考乡村社会治理的系统性问题,希望通过改革,建立一...
我的演讲题目是“中国土地制度:为什么要深改?为什么没深改?”以前的农村土地承包制,是半截的土地政策,没有一鼓作气把承包权做实,没有真正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这给农业农村投资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土地在承包制改革之后经常被调整。如果不是因为我们国家城市化,降低了农地的相对价格,这种不稳定的改革很可能要走回头路。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的调查发现,在土地价值比较贵的地方,承包权落实得就...
近日,农业部发布政策信息,拟将进一步扩大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至22个,与此同时,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改革试点也将继续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开。笔者注意到,媒体对这一消息的解读有某种失误。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并不是要全面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或集体产权制度下的股份公司。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建立产权关系更加明晰、农业经济与市场竞争更能有匹配以及社区公共服务更有利于农村长远发展的基层社会经济组织系...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宅基地、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也涉及国家对农地征收,其中,耕地产权制度改革现在用“三权分置”来形容。要明白“三权分置”改革的意思,必须回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
我国上世纪50年代推行了农业合作化制度,将农户的耕地收归农村社区所有,实际上建立了一种关于土地财产的“社区共同共有制度”,农户并没有权利退出这个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下,农户由村庄领导统一安排生产、统一分配产品。...
一、几个观念问题的扼要讨论
用互联网技术装备我国农业,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话题。热议中的一些观念值得认真辨正。
第一,互联网技术引入农业以后,其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有朋友认为,互联网会会帮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我看这个目标很可疑。互联网技术应该使农业产业链的终端价格降低才对。价格下降的办法是降低生产成本与流通成本。如果互联网是农产品价格提高了,那就是倒退。
第二,互联网技术装备农业,会不会是中国...
——评博鳌论坛“林毅夫舌战群儒”
正在举行的博鳌论坛的一场讨论引起社会关注。据媒体披露,林毅夫先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政府发挥作用有关;政府的作用弥补了市场缺陷并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他还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对欠发达国家的发展有普适意义。参加论坛的几位西方学者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投资拉动的结果,这种模式对欠发达国家没有普适意义。我看这两种意见都值得讨究。
所谓欠发达,不过是这样...
经济增长目标要在通货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这就必须兼顾总供给与总需求两个方面。总供给条件不改善,通货膨胀水平可能会提高;总需求条件不改善,通货可能会紧缩,企业没法活。二者还会相互影响,这里不论。
改善总供给条件的关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供给曲线由所有企业的边际成本所决定;边际成本下降,均衡增长水平就可能提高。改善总供给的具体办法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要在预算硬...
近一两年以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中国农村发展状况得到民间舆论的广泛关注。应该说,许多流传甚广的农村记事文体反映了农村的某种真实情形,但由这种一时一地的情形推演农村发展的一般趋势,则需明智与审慎。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辨:一是农村发展的基本格局比起改革开放前是好还是坏;二是目前农村发展的诸多不尽人意之处的原因是什么,今后如何应对?
笔者以为,目前中国农村发展的基本状况较之改革开放前有实质性进步。...
11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舆论普遍认为,这份文件的发表意味着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正式出炉。在我看来,文件是农村工作朝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农村改革市场化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农村发展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在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如何使市场在土地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如何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既要讲理又要务实
党国英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必须改革。这个制度既无效率,又失平等。多年来,我国农村宅基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占地甚多。全国农村约2.5亿亩农村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民的宅基地。这样大的面积,安排5亿户人家生活,也会相当宽松,但实际上只有约2亿户人家居住。因为宅基地被看做“公地”,适应了不占白不占心理,于是,只要有可能,农民就想办法要一块宅基地,或者把现有宅基地扩大。这是某些...
中央近日发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对未来一个时期农村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改革事关经济发展全局。中国只有大幅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相对降低农产品价格,才能改变中国家庭支出预期,扩大消费,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总量,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依靠农业现代化,农民变为富裕的现代职业农民,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有效支撑,国家支农综合成本才能得到节约。中国人的吃饭成本下降以后,...
提高规模经营水平是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场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国英
近几年,中央按年度发布的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性,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再发文件部署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推进工作。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是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中国经济经济结构的必经之路。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包括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