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未来中国乡村的确有一番梦想。

首先,我梦想居住在乡村的居民是中国比较富裕的人群,他们的收入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未来中国的人口数量高峰大概是14.5亿左右,差不多4亿个家庭。1亿个家庭住在乡村,3亿个家庭住在城市,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在1亿个乡村家庭中,约有3千万是家庭农场主,其余是与农业和农民有关的家庭,以及一部分“逆城市化”迁移家庭。3千万个直接务农家庭要比现在的中国农民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农业规模经济会大幅度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超过城市家庭不是难事。农村不再是“劳动力的蓄水池”,不再有失业者;失业者居住在城市。严重残疾人口也会在城市得到供养。因此,农村基本不再有穷人。

其次,我梦想中国农民会给社会提供相对低价的食品,使得中国人的吃饭相对成本降下来。这是一件大事。我们现在吃饭开支占家庭开支的比重在35%以上,近些年这个比重竟然略有上升,实在令我们羞愧。如果吃饭开支比重降到20%以下,中国人的职业选择行为会发生显著变化,人们会更多地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中国要转变为一个有创新活力的国家,必须把中国人的吃饭成本降下来,使得国人在选择职业时不再是为了“找饭碗”,而是基于兴趣、爱好选择终生事业。为此,中国农业不能像日本那样,把本国农产品变成“奢侈品”。兴趣产生创造,我们国家就具备了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条件之一,国家就可能更有活力。为此,国家的农业政策要有更明确的目标,要努力使农业成本降下来,而不是一味地提高粮价。

我还梦想,中国农民成为职业农场主以后,会有更高的居住品质,乡村变得更加美丽。未来中国还会有村庄,例如有1万个左右的特色村,但大部分村庄会消失。中国职业农民将因生产的需要分散居住,在全国形成几百万个分散的小型农业居民点。农民将有不同风格的农庄,星罗棋布地分散在田野上,形成美丽景观。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职业农民不适合集中居住在大的居民点上,更不能居住在城市坐公共汽车上下班。农民要起早贪黑时刻监视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们还有自己的粮仓,有自己的大型农业机械,分散居住更为合适。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实行的简单化的“并村”政策必须考虑停止。脱离农业的农村居民可以进城居住,“空心村”也可以拆并,但无论如何不要把职业农户或潜在的职业农户赶到“集中区”里。

更有效地保护农地也是我的梦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坚持农地保护不动摇,有充分根据。相对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并考虑到国际比较因素,我国的土地资源要确保国民的食品安全、支撑有竞争力的农业,条件并不是太好。优质农地不足,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所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是尽可能地把优质农地保护起来,具体说,就是把我国适合搞规模化农业的平原地区的农地保护起来。保护其他条件差的农地没有用;那些土地因不便规模化耕作,交通条件又不好,已经或正在被农民撂荒。换句话说,中国的农地并不是绝对数量有问题,而是农民愿意耕作、能给农民带来利益的优质土地不足。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上升,农业劳动成本还会增加,将导致更多的劣质耕地会退出耕作,优质耕地所承载的农产品生产任务将国家艰巨。农地保护会影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么?决不会。有的专家学者拿城市化的需要来批评农地保护政策是没有依据的。我国城市建成区的经济密度不高,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GDP不超过50万元。如果按这个标准来扩大城市,当我们实现强国梦时(GDP总量在320万亿以上),城市面积还要扩大6倍以上,即再占农地5亿亩!相反,如果我们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把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出水平提高到300万元,城市面积就不扩大,而这个指标和发达国家比,根本不算高。笔者期盼,国家可以用“农业保护区”制度替代“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为此,笔者不妨在这里多说几句。建立农业保护区制度旨在更有效地防止滥占耕地,堵塞变相蚕食农地、多头分散上马工商业项目的管理漏洞。农业保护区应是空间连续、面积较大、包括现有基本农田及周边尚未开发的其他土地的区域。国家可要求地方政府划定多片农业保护区。这个制度可设定:除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外,农业保护区内不允许新增任何非农业开发项目;现有非农工商业项目逐步退出保护区。农业保护区内的常住居民为专业农户和特色村居民。不允许非农业居民购置农业保护区内的任何房产。现有非农业居民和今后脱离农业的居民逐步退出保护区。农业保护区归区级政府直接管辖。

最后,我梦想,中国农民最终会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他们甚至还有某种城市居民没有的“特权”。他们仅仅因为居住地的不同而成为“城外市民”,本质上与市民没有差异。职业农民的小型居民点直接归小城市或城市的某个区直接管辖,多数情况下我们将不再习惯把他们称为“村民”。他们享受某些公共服务只不过要比城市居民多开几十分钟的汽车。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国家可能会给他们财政资助,而这种资助是城市居民无法得到的,这便是他们的特权。总有一天,中国农民会说:我是农民,我骄傲!

【此文忘记发在什么地方】

话题:



0

推荐

党国英

党国英

19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1957年6月出生。陕西子长人,研究员。高中毕业后到当地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士学位,兰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宏观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问题。对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有偏好。发表过“关于社会稳定的一个理论及其在农村分析中的应用”、“关于社会冲突的一个假说及其实证分析”、“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要学术论文,以及大量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评论,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可检索互联网)。出版《农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译著)、《驻足边缘》(文集)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