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6年以后,中国局部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民工荒”,农民工的工资告别10年不增长的僵局,开始上升。中国经济发展是新时代由此显露端倪。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暂时打破了这一进程,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经济以更快速度攀升,“民工荒”便以更猛烈是形式横空出世。     目前,“民工荒”成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和议论。据新京报针对城市居民所做的一项随机调查,54.8%的受访者认为“民工荒”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很大。仍据这个调查,在提出若干被选答案时,82.4%的受访者认为“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待遇太低”,是“民工荒”发生的原因;53.6%受访者也把户籍制度缺陷和城市门槛太高看做“民工荒”发生的原因。这项调查表明,在给定参考答案的情形下,人们能对“民工荒”现象能作出更合乎逻辑的思考。

“民工荒”持续大规模发生,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正在走出“刘易斯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进入城市而工资水平不发生变化,是“刘易斯拐点”之前的情形。这个局面正在被打破,令人欣喜。中国经济能否走到这一步,人们曾经信心不足。实际上,这一步能不能跨越,决定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能不能打破。如今,这个局面不期而遇,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时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工短缺从来不是绝对的。在“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的供应对工资变化的反应将富有弹性;只要工资水平变化到一定程度,劳动的供应和需求就会大体平衡。因为进城务工的原农民工资水平获得提升,他们定居城市就多了一份希望。事实上,从我们了解看,以往进城的农民工大约有20%左右收入高的部分,已经在各类城市购买或租用了套房,开始过上和城市原住民不差上下的生活。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将有更多的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安身立命。工资水平的上升还将促使企业采用新设备部分地替代工人,以减少工资成本。这将推动我国经济深化分工,提升综合生产率,带来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不用担心“民工荒”的出现会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事实上,我国劳动力的后备资源仍非常庞大。在农村,仍有2亿左右的劳动力并没有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通过政策和市场调节,大量劳动力还可以进入城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越来越多。在城市,因过去工资水平较低,很多企业使用了过多的廉价劳动力。在我们的餐馆,可以有数位女招待列队于门口欢迎食客;在我们的加油站,可以多使用人手而不去装备自动刷卡加油设施,这些现象意味着城市也储备了剩余劳动力。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城市经济体的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将加速提高,一批劳动力将被释放、调整。绝不要因为近期出现规模比较大的“民工荒”,就以为中国城市化的路子走错了,更不以为过去的计划生育搞坏了。

应对眼下出现的“民工荒”形势,一是要继续健全劳动力市场,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二是要改进政策,调整劳资关系,加强劳动保护。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放宽户籍登记、降低房价等措施吸引劳动力留在本地工作,坚决反对以行政措施阻碍本地劳动力外出。应加速农业现代化,改革土地制度,使农村更快地释放劳动力。应全方位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减少政府冗员,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促进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私营企业发展。

此文发表于2月19日日新京报,发表时略有删节

话题:



0

推荐

党国英

党国英

19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1957年6月出生。陕西子长人,研究员。高中毕业后到当地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士学位,兰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宏观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问题。对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有偏好。发表过“关于社会稳定的一个理论及其在农村分析中的应用”、“关于社会冲突的一个假说及其实证分析”、“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要学术论文,以及大量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评论,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可检索互联网)。出版《农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译著)、《驻足边缘》(文集)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