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两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把稳定物价放在今年工作安排中的重要地位,应该能赢得与会代表和委员的认可,也会让老百姓放心。在当前国际国内大背景下,这件事的确很重要。物价腾飞,不仅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工商业活动会发生紊乱,甚至还会危及社会稳定。

在微观领域,稳定物价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食品价格,二是要素价格。食品是国家的大宗消费品,食品价格稳不住,CPI就不容易稳住;要素价格包括资本品的价格,特别是关于原材料的价格,还包括劳动者的工作报酬。从国际国内形势看,要素价格上升难以控制,所以,今年的价格总水平不可能压得很低,如果能将CPI上升幅度压到4%以下,就算很大成绩。要保障这个目标实现,我们容易做主的办法,是对食品价格上升进行有效控制。

目前,在我国稳住食品价格还是具备一定的条件。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多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也超出警戒线很多,农民手里的粮食这几年也在增加,这样,粮食投机就难以成气候。如果今年的气候不出大问题,农业能继续获得丰收,粮价就不会大幅度上升。若今年能风调雨顺,夏秋粮能大丰收,粮食总产出比上年大幅度增产,后半年出现粮价下跌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从整个“十二五规划”时期乃至更长远的时间看,我国稳定粮食价格形势还比较严峻。从以往历史时期看,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食品价格的上升低于通货膨胀水平,更低于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的水平,因此才导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使老百姓的食品支出负担下降。我国经济发展也处于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通道;从国民福利提高的要求看,这个系数应该下降到20%左右。但是,从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这样一个事实看,适合规模化经营的优质耕地还相对不足,这就给农业现代化添了很多困难。农业技术有多种类型,有的技术能带来粮食的资产,但不能使成本显著下降;而有的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例如,大型农机具的使用就有这个作用。从长远看,要使中国人吃饭成本下降,必须使农产品的成本相对下降,让食品变得相对便宜。搞农业现代化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遗憾的是,我国耕地相对较少,农村劳动力还很多,要采用降低农业成本的技术,在经济上的动力不足。另外,在国际能源供应形势扑朔迷离的情况下,一部分粮食还要转为工业原料,这也给食品价格稳定带来压力。

增加农民收入,也不能一味靠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收入提高最根本的办法,一是要农业出效益,把成本降下来,二是要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民的有效工作日。据我们调查,现在农业领域的日工资单价并不低,低的是总收入。如果一味提高粮食价格,不仅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还会使农民增加囤粮倾向,带来粮食市场不稳定,最终会伤害农民。所以,不能把提高粮食价格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手段。

笔者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若干改革与发展措施,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带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一是要继续实行保护耕地的政策。总理在他的报告中提出了保护耕地面积基本不减少的要求。二是要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城市化率。这项举措有利于减少农户数量,从而提高农民的经营规模,降低农产品成本。三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这几方面的措施坚持落实下去,必会有良好作用。

   

    此文发表于“两会”期间农民日报,发表时有删节,此处披露为原文 

话题:



0

推荐

党国英

党国英

19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1957年6月出生。陕西子长人,研究员。高中毕业后到当地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士学位,兰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宏观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问题。对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有偏好。发表过“关于社会稳定的一个理论及其在农村分析中的应用”、“关于社会冲突的一个假说及其实证分析”、“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要学术论文,以及大量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评论,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可检索互联网)。出版《农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译著)、《驻足边缘》(文集)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