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月14日,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其中涉及到一系列关于“三农”的重大政策和战略部署。 

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工作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将使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十二五规划”能否顺利推进,最重要的是打好三方面的攻坚战,一是促进现代农业上水平,以确保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长;二是深化改革,建立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未来五年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要求,重点是落实一千亿斤粮食的增产能力。落实这项工作并不容易。从资源潜力看,我国增产一千亿斤粮食不在话下,但从经济关系的作用看,制约粮食增产的负面因素还很不少。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扩张,城市务工的总收入将日益增长,相比之下,因为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很小,农业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去城市务工而放弃农业的机会成本相对也越来越小,这导致一部分边际土地可能被撂荒。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表现是山区适农小块土地退出耕作,谷物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生产越来越集中到若干农业主产区。但是,除东北和新疆等地外,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农户经营规模增大很难,土地流转的比重很小,只在10%左右,这就限制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另外,我国农业主产区也是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大量耕地被蚕食,依靠“占补平衡”增加的耕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令人怀疑。这样来看,要创造出增产一千亿斤粮食的的能力,并不容易。如何把潜在的粮食增产资源转换为现实的资源,对各级政府的确是一个挑战。

“十二五规划”关于农村发展方面的主导意见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对民众的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基本社会保障服务、维护法制和社会安定以及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这些服务在城乡之间素来存在差异,一是服务的质量数量不同,二是服务的规则也不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变,但问题仍然很多。“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要重点解决的是城乡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市场分割问题,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更快转移和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市化。为此,要冲破三大体制弊端,一是要改革户籍制度,方便脱离农业的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到城市落户;二是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三是要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创造一个基础。目前,这三方面的改革中央只要原则性的意见,相关法律的修订还没有到位,地方政府的“试点”各有不同,在5年之内要形成非常明确的法制框架,看起来还不容易。但这三方面的改革非常迫切,人民群众有殷切希望,各级政府应克服困难、积极推动;特别是中央政府应集思广益,创造性地深化改革。

“十二五规划”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也与改革有密切关系。关于农民收入,我们首先遇到一个麻烦是信息不真实。有关部门发布的农民收入数据,其实包括了很多许多非农民的收入。我们常说的农民收入,包括了一些脱离农业的劳动者在城市务工的收入,且这部分收入占所谓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事实上,只有以农业为主的专业农户的收入才是真正的农民收入,可是我们对这部分农民的情况并不很了解。从长远看,农民收入提高的关键是培育专业农户,扩大他们的经营规模,提高他们的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要落实“十二五规划”重申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到了意见,实现农民土地承包权的长久不变,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此文为农民日报写,31-5发表。这里为原文,与发表稿没有多少差别 

话题:



0

推荐

党国英

党国英

19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1957年6月出生。陕西子长人,研究员。高中毕业后到当地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士学位,兰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宏观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问题。对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有偏好。发表过“关于社会稳定的一个理论及其在农村分析中的应用”、“关于社会冲突的一个假说及其实证分析”、“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要学术论文,以及大量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评论,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可检索互联网)。出版《农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译著)、《驻足边缘》(文集)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