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审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和农民状况,今后农村工作应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强大的综合协调能力和更强烈的深化改革意识。具体说,农村工作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

推动以农业市场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丰富,包括现代技术的投入、农业生产组织的改进,更包括农业经济系统的市场化。这些年来,对农业的技术进步强调得多,对农业的市场化不够重视。市场化改革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市场化的目标是提高应我国农业竞争力。农业竞争力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农业没有竞争力,农民就不会有经济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土地就会被撂荒,有地也长不了庄稼。这个浅显的道理我们应谨记在心。我国大豆经济缴械投降的根本原因是竞争力出了问题,从未来趋势看,粮食生产的竞争力也不敢说能让我们高枕无忧。

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是要促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要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降低耕地流转的的交易成本,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特别要重视优质耕地的保护,坚决遏制城市扩张对平原地区优质耕地的侵占,适度合理开放浅山区房地产开发,把农业比较优势差的土地用于独栋房屋建设,满足我国中产阶层对住房改善的需求。二是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化。要通过劳资关系的调整提高城市新移民的收入,让他们在定居下来,使他们有可能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农户。三是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要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农业的专业化,使农民在专业化进步中增进效率,增加收入。不能把农民收入寄托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从长期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水平低于通货膨胀水平,是普遍的经济规律。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水平超过了通货膨胀水平,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经济生活将发生大的紊乱。

促进专业农户居民点建设为基础的农村城镇化

不用做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知道,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最多需要大约5000万左右各类专业农户,这个数量的农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其收入水平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农户可进入中产阶级行列。如果农户数量超出5000万户,就意味着农业的专业化水平有问题,农业竞争力不巩固。中国农业不能学日本。做为一个大国,农业搞成日本那个样子很危险。如果这个目标能讲得通,就要考虑我国人口分布的变化问题。

再考虑到农区也会居住一些非农业人口(不包括城市郊区的人口),粗略估计,我国农区人口远景分布最多也就是8000万户左右,也就是占总人口的比重20%左右。今后,新农村建设应主要针对这部分人口。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概念太大,把一部分基本脱离农业的社区和人口都放到了农村概念之下,把城市建设当成了农村建设,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农村建设目标。

现有农村大量人口一部分进入各类城市,还有一部分进入新兴城市。如果政策合适,专业农户会加快成长,并成为农村常住居民。这些居民不适合集中居住,不能把他们赶到市区住楼房。他们应分散居住,例如分散在300万个左右的小型居民点中,每个居民点平均不过10户左右。除过这些居民点以外,还可以有一些“特色村”,以旅游和特色农业作为产业支撑。所谓农村人口,主要是这两部分人口。小型农村居民点将不再需要设立独立的公共组织,他们的公共事务归并于小型城市或其他类型城市的郊区政府。

 

 

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前提的农民市民化

城市化不可能让农村消失,更不可能让农民消失,仅仅是农村变“小”,把农民变为“城外市民”。要使农村真正成为农民的工作与生活区域,且农民仅仅有职业身份甄别的意义,其余社会身份和城市居民完全一样。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前提。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难度不应被夸大。从基础设施建设看,如果把建设重点放在小型专业农户居民点和特色村两个方面,投入的资金并不大。小型专业农户居民点不需要按照城市标准搞基础设施,环保标准也可以适当放低。至于城乡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的统一,现在看来也不是太难。从笔者的调查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条件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欠发达地区,若加强配套改革,在一定时间里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上述目标实现了,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将不复存在。这样一些目标并非不可企及。一些东欧中等发达国家也基本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而发达国家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完成了这一任务。我们国家已经接近中等发展水平,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会越来越好。

总体上说,我们需要在全国范围里消除社会治理的二元机制,将所谓乡村治理转化为城市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的一元化。

 

(农民日报0718发,题目有变化)

话题:



0

推荐

党国英

党国英

19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1957年6月出生。陕西子长人,研究员。高中毕业后到当地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士学位,兰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宏观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问题。对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有偏好。发表过“关于社会稳定的一个理论及其在农村分析中的应用”、“关于社会冲突的一个假说及其实证分析”、“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要学术论文,以及大量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评论,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可检索互联网)。出版《农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译著)、《驻足边缘》(文集)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