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中共中央新届全会所确定的战略部署。静下心想,改革成败的标志很多,但最要紧者,应该是国家的中产阶层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国民中的最大群体。全会决定要形成国民收入分配的“橄榄形格局”,也大体是这个意思。但中产阶层发展壮大远超过分配格局调整的意义。

    中产阶层一般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构成中产阶层的成员自己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里存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二是中产阶层成员依靠自己拥有或使用的财富形态,享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也保持与人为善的良性社会心理状态。通常,独栋房产是中产阶层拥有或使用的基本财产形态,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成熟结论。三是他们的经济收入稳定,恩格尔系数一般在20%左右,衣食无忧,富有活力。四是他们对公共事务关注度高,乐善好施,具有维护社会公正与法制的自觉意识。五是尽管中产阶层主要成分是受雇佣者,其中包括现代部门的体力劳动者,但他们在劳资关系中拥有话语权,资本对他们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力。

     在中国,拥有上述特征的中产阶层一旦形成,意味着我们已经告别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转型大功告成,国家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其多方面的意义难以尽述。未来中国农民会成为专业化的农民,当属中产阶层无疑。

     中产阶层壮大的路径堵塞,国家大抵没有希望。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的确成绩巨大,国家建立了向前腾跃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向前看,最大的隐忧是我国中产阶层壮大的政策环境不是越来越好。多年来,城市房价上升令人瞠目结舌,一般人家买一套单元楼房就可能掏空父母爷奶的储蓄,遑论获得独栋房产!另者,官方的数据表明,2006年至2011年,中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人们的吃饭成本在提高!此种情形发生,惟中国农业竞争力不足所致。这几年农产品价格高企,主要农产品原料的进口乃至走私入境的压力显著上升。仅这两条摆在我们面前,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离中产阶层的行列越来越近?

     所以,改革迫在眉睫。但是改革举措真正落实好、不走偏,需要顽强的改革意志与清醒的局势把握。

     这次中央全会的改革决定虽然用了“全面”这一定语,但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明智的。实际上,政府简政放权,是调整公权与私权关系之举,这是善政运行所需要的条件。超这个方向深入做下去,给中产阶层更大的私人空间,才为未来更重要政治改革提供基础。这个过程中会逐步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需要决策者审时度势,陆续推出政改举措。只要改革方向明确,人们有耐心等待。在改革的特殊阶段,中产阶层对心目中的社会的认同,可以变现为对当下改革的认同。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具有“一石多鸟”的功效。劳动力市场放活,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速度;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建立,会为农地适度集中创造条件;两厢相加,家庭农场会崛起,农业竞争力有望提高,农民会也会进入中产阶层。农产品价格相对低廉以后,意味着中国人的实际收入会提高。这是城市中产阶层崛起壮大的主要动力。但是,完成这项改革要降低城市房价,要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改变支农体制,每个动作都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绝非易事。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最怕在旧体制惯性之下让改革胎死腹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要在土地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才能入市交易,这个安排无可厚非,否则会有乱象发生。但是,如果土地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变,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会难于登天,眼下或未来的中产阶层要在中国拥有独栋房屋这样的资产形态,无异梦幻。实际上,这个紧箍咒不除,中国不会有中产阶级壮大;在这个前提下改革,人民大众难以分享到改革红利。中产阶层崛起壮大,以土地要素市场化确保中产阶层消费需求的释放,中国后30年的内需扩大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因此说中国再迎接30年的快速增长,算不上狂言妄语。

    改变土地规划与管理体制的前提是改变观念。理论上说,每个家庭都需要独栋住宅,但养得起住宅的是中产阶层。单元楼房的产权特征是土地的共同共有,且因这类住宅的拥挤性,不适合中产阶层的需求。但这类住宅的低成本养护特点以及地处市中心的区位特点,能满足低收入者的需求。不愿面对这种差异性需求,继续把土地资源简单地捂在政府官员的手上,会逼迫有条件的中产人士“逃亡”国外。从资源上说,中国大陆约140亿亩的国土,其中适合人类居住的60亿亩的国土,就不能找到7000万亩土地,满足城市约2亿个可能的中产家庭的独栋住房需求么?事实绝非如此。欧洲很多国家的人口密度高于我们,但那里人民的住房条件与我们迥然不同。那里的农业竞争力超过我们,耕地保护水平也甚于我们。笔者粗算,我们保护25亿亩以上的农业区,也有足够的土地让中国人民住得更好,让中国中产阶层有自己的独栋住房资产。理念必须改变。国家是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人民政府,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才对。

     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是演绎一个产权变迁的故事。让这个故事充满人情味,它才会有圆满的结局。

 

本文发表于今日南方周末评论版,编辑有明显修改。这里是原文。

话题:



0

推荐

党国英

党国英

19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1957年6月出生。陕西子长人,研究员。高中毕业后到当地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士学位,兰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宏观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问题。对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有偏好。发表过“关于社会稳定的一个理论及其在农村分析中的应用”、“关于社会冲突的一个假说及其实证分析”、“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要学术论文,以及大量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评论,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可检索互联网)。出版《农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译著)、《驻足边缘》(文集)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