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到西部某地走了一遭。和一位长期在第一线做扶贫工作的干部聊天,听到他讲了许多关于扶贫工作的意见,颇受启发。他说,扶贫工作应改弦更张,从战略上做出调整。我以为他的话很重要。    

中国的扶贫,从广义上说,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了。早先对穷人的帮助,是政府民政部门的一种例行工作,如对“五保户”日常生活的帮助,对受灾困难百姓的临时资助等。大范围地针对一个地区穷人的经济扶持,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有一个流传在甘肃干部中的故事。有一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到甘肃视察工作。按惯例,地方领导会领着中央首长到好的地方去看看,让领导高兴,也乘机把自己的工作成绩给领导看看。但那年甘肃的一位负责人有了一个独特的想法,他把总理领到了甘肃最穷的、号称“贫瘠甲天下”的定西某地。总理被震惊,后果非常好。从那时起,国家每年拨巨款扶持甘肃的贫困地区,连同后来对宁夏贫困地区的扶持,就有了国家的“三西”(甘肃的定西、河西与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扶贫计划,并一直执行到现在。

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的确有变化,绝对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中国的扶贫工作据说在世界上是最好的。既然如此,这项工作为什么还要做战略调整?这的确是一件需要做严肃思考的事情。

其实,在古代,按现在的标准,贫困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过去曾有过英国国王请客向其他贵族借餐具的事情。中国古代有那种不理解“吃不上饭为何不是肉糜”的皇帝,但老百姓是贫困的。“五口百亩之家”的自耕农,是中国古代富裕人家的样板,其产出,按现在的物价算,不过平均每人每年两千元而已。广大的佃农,日子笃定过得更艰难。

普遍的富裕,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工业革命使人们普遍开始了基于社会分工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市场交易又把“片面的人”联系在一起;人们只要进入市场交易系统,各自做自己最拿手的事情,与别人的专业产品交换,财富总量就极为可观。在现代社会,能进入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系统的人,没有穷人。

普遍的贫穷和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我曾经和一位河南果农有过一番交谈。他说,在那里市场还不发达的时候,他家人的劳动力用70%的时间来卖苹果,生产能力上不去,日子就紧巴巴的。现在,他销售果子的时间是零,有能力提升技术和产量,生产规模扩大了,产品通过专业商人批量进入市场,日子就富裕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大沟深的地方,山民们无法卷入中国大市场,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在经济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国家的扶贫资金先是扶持过一批所谓乡镇企业,结果差不多全军覆没。后来也有其他一些措施,效果也不甚理想。甘肃的干部跟我说,用扶贫款头年给农民买一头牛,次年就变成了一只羊,第三年就变成了一只鸡。这说明,农民把生产资金变成消费资金。这和印度农民变卖用扶贫资金购买的拖拉机、为女儿置办嫁妆的道理完全一样。

让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还恐怕是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从近些年观察看,什么地方只要有了为市场而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什么地方的农民就迅速富裕起来。而市场被开拓的原因又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一个是商人队伍的成长壮大。这个道理决策者也逐渐理解了,近些年的扶贫资金主要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改善了交通设施,缩短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效果就非常好。

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太差,筑路和维护的成本很高,让农民致富最好的办法是移民。过去的做法把农民从山上移到土地相对充裕的山下,但效果不很明显。我看,既然移民是为了解决市场问题,那就应该考虑把山民直接移到城市。老的山民不愿意走,就把他们养起来,也不必花钱让他们搞生产开发。年轻农民愿意进城,城里也有粗活可做,说水平可有一个根本提高。全国用10年时间移两千万农民到600多座城市,每年平均每个城市仅仅接受1000个家庭。把这个事情当做一个政治任务去完成是有可操作性的。让他们住廉租房,房租补贴全国花不了200亿,而目前全国在扶贫方面花的钱比这个花的还多,且越来越多,没有一个尽头。这些农民进城后,摆脱了近亲结婚等困扰,子女的营养也得到改善,第二代的生存能力就和一般市民一样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恐怕今后会逐步转到城市。一些制度调整到位以后,农业会变为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产业部门,农村会变为专业农民的居住区域,农民则变为“城外市民”,失业人口将居住在城市,或者归城市系统来管辖。实现这个目标固然要用很长时间,但趋势不会更改。

题记:此文发在本期新闻周刊本人专栏 

话题:



0

推荐

党国英

党国英

19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1957年6月出生。陕西子长人,研究员。高中毕业后到当地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士学位,兰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宏观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问题。对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有偏好。发表过“关于社会稳定的一个理论及其在农村分析中的应用”、“关于社会冲突的一个假说及其实证分析”、“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要学术论文,以及大量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评论,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可检索互联网)。出版《农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译著)、《驻足边缘》(文集)等。

文章